当前位置:首页 > 阅美活动 > 活动报道
以诗启明,诗心漫谈:在文学中直面精神困境
发布时间:2025-03-04
  3月1日午后,当梅花初绽与书页墨香共舞时,“对话|黄晓丹:以诗启明诗心漫谈”读书沙龙在金陵图书馆多功能厅启幕。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晓丹携新作《九诗心》,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娟、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高中语文老师张小路共聚一堂,在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许金晶的主持下,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诗学思辨。
  活动伊始,嘉宾们围绕多个意蕴深刻的话题展开了对谈。在谈及创作过程中,黄晓丹认为人在人生无路,抑或人生无味时最需要文学,而这本书诞生于后者的特殊心境。所以《九诗心》在聚焦屈原、陶渊明、杜甫等九位诗人时,更注重剖析他们在人生绝境中的选择与创作。黄晓丹以文天祥为例,讲述他在南宋覆灭后被押送北上的经历。面对家国剧变,文天祥的诗作却呈现出“似梦似幻”的平静,甚至描绘沿途风景如“碧玉盘”“水晶船”。黄晓丹认为,这种“解离状态”恰恰展现了生命在至暗时刻的韧性。张娟教授在谈及现代人遇到的焦虑时,讲述鲁迅是一路走来正体现了“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强调人其实是一直在对抗着自己内心的虚无,对抗着自己内心的绝望。而对于读者来说,文学本身便可以借助一种虚构的想象的力量,让我们在经历别人人生的同时,学着去跨越生命里面无数的暗礁。同样的,在阅读《九诗心》中每一个诗人的绝望的时刻,也是在重新获取力量的过程。只要“种豆南山下”了,即使是“草盛豆苗稀”也没有关系。在埋下的一颗种子时,没有必要强调它要一定发芽,但是某一刻它总会在你的生命里面和你相遇。作为语文教师,张小路直言当下学生在学习诗歌中普遍存在的困境,聚焦于题目的答案,而难以真正理解诗歌。他认为应尝试打破应试框架,将诗词教学与生命体验结合,真正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从自己的阅读出发,从自己的心灵出发,从自己的精神出发。就如他在阅读到陶渊明“荆棘”的意象时,便能联想到但丁《神曲》中“人化为荆棘”的隐喻,感悟到“一个故事的深意总在另一个故事中展开”。
  在互动环节,当许金晶老师改编的古风民谣《死生》在现场响起,铿锵和沉痛的旋律仿佛带着众人走进了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让大家对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有了深刻体悟。直播间与台下观众也抛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疑问与见解,与嘉宾们展开互动交流。在一来一往的交流中,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大家对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
  这场读书沙龙虽以“沉痛”开篇,却以“启明”收尾。或许,就如《九诗心》中九位身处历史巨变的诗人,我们的人生终究要遇到众多难以越过的沟壑,但只要文学还在,诗歌还在,我们总能在历史和现实的真实问题中,获得一些生活的启迪,一些支撑我们的力量。
  (文/范蓉蓉 编/仇之聪 审/马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