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南京市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金陵图书馆精彩呈现。今年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本次活动由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建邺区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金陵图书馆、建邺生态环境局、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承办,南京环境科学学会、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黄山路小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协办。金陵图书馆副馆长杨峥出席活动。
宝库上新 创造南京鸟类新纪录
“南有紫金山,北有老山,中间有长江,南京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在全省可以说是走在前列的。从中华虎凤蝶到宝华玉兰,这些珍稀动植物的发现都是在南京,这也说明了南京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早、历史长、物种丰富。”南京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专家组成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备新对南京生物多样性特点和重点野生动植物名录信息进行详细介绍。
为摸清南京生物多样性“家底”,让动植物们更好地“定居”,2021年10月起,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启动开展全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综合近几年调查结果,目前共记录到3672个物种。
“对生物多样性的探索,总能有新发现。”2024年5月15日,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在六合区龙袍长江湿地公园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创造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种类、数量在江苏南京的新纪录。
讲起南京人的野生动植物“新邻居”,王备新可以说是如数家珍,“2022年,在玄武湖明城墙基部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城市环境中天然更新的最大水杉小树及最大种群。2023年,在石臼湖溧水段首次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丹顶鹤。前不久,我们又在高淳一带拍到了小麂的身影,红外相机里的这一素材成为南京发现小麂分布的实锤。”
新发现带来新期待,而这背后是南京扎实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南京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为高水平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编制《南京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监督管理和考核办法》,划定了106块生态空间保护区,总面积约1002.27平方公里,实现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区域的全覆盖。为进一步拓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途径,激发社会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热情,在活动现场,南京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被正式授牌,南京江豚城市公园等9家单位入选。
“这些体验地涵盖山林、平原、湿地等丰富且独特的生物及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非常丰厚的景观观赏、教育属性、文化传承等可持续利用价值,极大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深入融合,也能让公众沉浸式感受生物多样性魅力,从不同的视角领略生态之美,才能更好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者,发挥你我的力量。”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处处长吴豪介绍道。
宣讲入心 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青春力量
在南京,一场跨越6000公里的久别重逢,让“黑鸢5号”以及背后的保护工作被众多网友关注。如果遇到黑鸢5号,你会和它说什么?
“你好,黑鸢,我们是环境小记者。”“我们人类能做的也就是从自身做起,为候鸟提供一个安全的栖息地。”“我们小学开展了许多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活动,都是在号召同学们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呢!”“我愿意周末去做一名小志愿者!”
舞台上,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黄山路小学的环境小记者们与“黑鸢五号”撞个满怀,争先恐后地告诉黑鸢他们的环保行动,用童真视角讲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点滴故事。舞台下,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宣传与教育活动也一直探索,从未止步。
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黄山路小学,非遗文化掐丝珐琅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下成为宣传生物多样性的精美窗口,有趣的自然探索活动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用自然笔记的方式讲述生物多样性的奇妙故事。而这,也是南京市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缩影。
从“环保小局长”活动鼓励青少年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践行环保行动,让“小手拉大手”带动同学、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环保,到“生态向学”进校园课后志愿服务活动让环保工作者走上讲台一同开展生态文明相关专业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全市共有60余所小学参加,开展了近百项环保小课题研究,培养了200余名“环保小局长”。
除了开展教育工作,生态环境的美丽嬗变,也离不开社会资源的共同参与。近年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共同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组建南京生态文明教育公益讲师团,依托南京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中华虎凤蝶同步调查、长江生物多样性夏季同步调查等多项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研学活动,出版生物多样性科普读物《自然物语》《南京本土生物多样性科普丛书》,常态化开展生物多样性主题直播和“聆听绿色”读书分享会系列活动……让生物多样性的宣传与教育更加深入人心,用了解带动参与,让更多的你我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来。
保护走心 从“点”到“面”不断深入
“长江孕育了我国最为丰富的江滩与洲岛湿地,是长江水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物质基础。滨江湿地是南京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系南京市生态平衡、保障南京市生态安全和提升南京城市品位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王晓龙分享长江岸线洲岛观测的阶段成果,交流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
为积极推进长江南京段高质量发展,科学、精准、权威做好长江岸线洲岛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监测工作,南京市首个国家级观测站——南京长江干流及岸线洲岛湿地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将由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牵头、多家单位强强联合,共同聚焦长江干流与岸线洲岛湿地生态观测。
如果说南京长江干流及岸线洲岛湿地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点”,那么如今,南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上已形成“面”上的不断深入。
伴着音乐声,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理事长单位和理事单位被正式授牌,这也标志着市生态环境局将聚合生态领域相关科研院所及科技工作者,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群、平台群、人才群,搭建各领域交流的桥梁,建立基础数据库、提供科普知识、分析预测和科技咨询服务,推进生物多样性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实施。
(统稿/编辑:魏广亭 审:周樱格)